温泉旅游资源如何保护?
咸宁,是全省有名的温泉旅游资源大市。可是,一方面拥有丰富的温泉资源,一方面温泉旅游产业发展不尽人意。那么,我市温泉资源究竟有些什么?温泉旅游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这些资源该如何进行保护?
叫人艳羡的地热资源
咸宁是一座宜游宜居的生态休闲旅游城市,享有“中国温泉之城”的美名、“华中第一泉”的美誉和“一城十二泉”的美景。
我市温泉资源丰富,6个县(市、区)均有温泉资源,全市目前已探明温泉田有7处,最高水温64.5℃。可开采量、热(电)能、平均温度等各项指标均位于全省首列。据成矿地质条件分析,全市还有一批温泉勘查远景区可提供资源储备。在市地热局负责人陈双银看来,这些都是咸宁发展温泉旅游的良好基础。
事实也是如此,连日来,记者走访我市各大温泉酒店及温泉度假村时发现,一进入冬季,温泉温暖舒适的温度以及它特殊的保健疗效吸引着外地游客,不少温泉酒店、温泉度假村人满为患。“十一过后就是泡温泉的旺季,我们酒店汤池一天最多时接待了3000多人。”三江森林国际温泉酒店经理姜超文说。
陈双银介绍,咸宁市温泉资源利用历史悠久,早在1400年前的唐代就名声在外,宋朝时“温泉沸波”被列为咸宁八景之一。素有“蒸如坐暖室,从石隙之。沙沸泡起滚滚上,热如釜”,“其水如汤,浴之可愈病”的民间俗语。早期仅用于民间沐浴,20世纪40年代建成温泉疗养基地。
“我市条件十分优越,京广铁路、武广高速铁路、G4京港澳高速公路,G56杭瑞高速公路、G45大广高速公路和106、107国道中段等主要干线均经过咸宁,各县市均有高速相通,交通便捷。”陈双银说,全市探明的各温泉田距城区距离不超过10公里,交通极其便利,温泉田就在咸宁城中,共有泉眼、井28口,全国少有。正是因为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市于2010年被评为首批“中国温泉之城”。
2006年以来,我市逐步建成了三江、碧桂园、温泉谷、通圣太乙、楚天瑶池、嘉鱼山湖温泉和崇阳浪口温泉等一批重点温泉旅游项目和景区,形成了温泉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咸宁市地热资源管理实施办法》、《关于加强城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通知》、《湖北省温泉旅游服务质量规范》和《咸宁沐浴温泉水质标准》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科学合理地保障了我市温泉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我市连续11年成功举办了中国·湖北咸宁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泡出健康、泡出文化、泡出美丽、泡出时尚”成为人们生活的追求。武汉、长沙、广州、岳阳等大中城市的游客慕名而来。
目前,全市共有14家温泉酒店,浪口温泉、山湖温泉、碧桂园凤凰温泉和三江温泉荣获“灵秀湖北最受欢迎十大温泉”的美誉。据统计,去年,我市温泉年接待客为83.77万人次,温泉旅游总收入达1.18亿元。
让人惋惜的不温不火
然而,温泉旅游作为咸宁的响亮名片,在迅速发展壮大的同时,产品开发模式及产品雷同化现象日趋严重。
6月4日,市委书记孟祥伟在调研温泉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时强调“温泉是有文化的,有仪式的,万万不可把温泉旅游做成了泡澡洗澡”。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周洪恩坦言,目前我市温泉资源开发利用存在诸多问题。
——资源调查覆盖面窄。全市部分已探明温泉田仍有较大调查潜力,尤其是市城区1500-3000米深范围温泉资源潜力巨大,但未进行过勘查。
——开发利用方式粗放。全市温泉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大部分为旅游、医疗泡澡项目,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消费特点,每年淡季的温泉资源开采量仅为旺季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全市原有14家温泉类酒店,因同质化竞争,大多盈利情况不佳,目前仅存7家。因过度集中开发,月亮湾附近温泉井出现水温下降、水位降低、水质变差、水量减小等问题,在冬季高峰期硫磺味变稀薄,颜色变淡,甚至出现掉泵情况。
——温泉品牌和文化推广不够。我市除在2010年印制了以温泉为主题的邮票外,未开展任何温泉相关文化产品的设计、推广工作,对温泉相关历史文化挖掘不深、研究不透、推广不足,导致社会公众对此知之甚少。我市温泉科普工作也存在范围不广、效果不佳问题,富含硫磺的温泉水可以辅助治疗皮肤病以及偏硅酸和锶、锂、氟对人体的心脑血管有很好的软化作用等温泉常识未深入人心。
而谈及原因,周洪恩认为,造成温泉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的原因有很多,对温泉资源稀缺性认识不足、没有科学的供水系统等都是重要影响因素。
据了解,部分企业在开发利用温泉资源时,没有配套节水系统和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废水排放体系不健全,导致资源浪费严重,为温泉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留下较大隐患。此外,有的开发商盲目开发且设计理念老化、陈旧,造成温泉酒店软硬件不到位等,导致消费者因体验感差而不买单。
令人期待的温泉沸波
那么,究竟该如何保护好、利用好温泉资源?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李光认为,建设“中国温泉之城”,打造“中国温泉之都”,必须摸清家底、科学规划、严格管理、挖掘文化,确保我市温泉资源可持续利用。
勘查先行,做到资源储量“清晰化”。积极落实《共同推进咸宁市温泉勘查合作协议书》的相关内容,推进二期温泉勘查工作,重点抓好中深部温泉的勘查工作,摸清温泉资源储量、分布情况及水质水温特性,切实避免上部过度开采。
规划引领,做到开发利用“多元化”。温泉分布受到地质结构的影响,属于非遍在性的旅游资源,具有稀缺性,因此,应组织编制地热资源保护与利用专项规划,根据温泉资源的水质、水温等差异,构建医疗开发、旅游开发、康养开发、个性化开发、户外研学开发等多元化的温泉资源开发利用格局,避免一窝蜂的搞单一项目。
分类施策,做到监督管理“精细化”。重构矿权设置方案,依法依规对已探明的温泉田采矿权进行全面清理,新设矿权按新规划布局要求进行公开招拍挂出让,并按“绿色矿山”要求实施水质、水温、开采量、排放量等指标监控,按有关要求加强对温泉资源税费的征收和使用。鼓励资源综合利用,探索出台配套政策,对温泉资源二次或多次利用适当予以奖补;推广实施温泉资源使用梯级收费,按淡旺季执行不同收费标准,减轻企业淡季经营负担。
市委党校副校长张召华认为,随着大量温泉旅游度假区的不断涌现,旅游者不仅仅满足于泡温泉的需求,而且需要体验温泉旅游地的综合性文化。打造温泉旅游这张特色名片,挖掘鄂南特色历史文化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我市每处温泉资源都有一个或几个配套的历史故事,要充分收集整理,并据此项目进行重新规划、设计,着重打造一批高端项目和产品。
此外,要积极申报全国温泉文化旅游示范区,全面统筹全市温泉资源开发利用,严控市城区新增温泉开发项目,杜绝“一味求大”开发倾向,并组织开展相关文创产品开发、推广工作,使得温泉康养富有仪式感,加深温泉文化氛围,增强“香城泉都”美誉度和知晓率。
温泉旅游产业如何升级?
今年五一和端午小长假期间,我市旅游市场逐渐复苏,尤其是赤壁古战场、九宫山风景区、隐水洞等重点景区,以及柃蜜小镇、通城古瑶第一村等乡村旅游点明显回暖,各地特色民宿每逢周末也是一房难求。
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市城区的几家温泉酒店却显得相对沉寂,作为咸宁最响亮的名片,咸宁温泉何去何从,未来又如何发展?
历史:品牌驰誉中外
咸宁温泉的开发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相传,宋仁宗赵祯南巡时就曾经来咸宁沐浴,并御赐“温泉沸波”四字,如今被列为“咸宁八景”之一。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更是留下“不慕天池鸟,甘做温泉人”的千古佳句传诵至今。
咸宁温泉具有面积广、储量大、温度高、水质优等特点,全市共有地热井约60口,地热水年总储量达700万吨,日出水量1.5万吨,全市范围内“一城十二泉”各具特色、交相辉映。
新中国成立后,咸宁境内建起各种温泉疗养院和温泉干休所,温泉洗浴和百姓泉,市民均可享用,为温泉向大众化普及奠定了社会基础。
2006年,咸宁被原国土资源部命名为“中国温泉之乡”,2011年被命名为“中国温泉之城”,咸宁温泉已成为“灵秀湖北十大旅游名片”之一,《湖北省温泉旅游服务质量规范》《咸宁沐浴温泉水质标准》等温泉相关地方标准荣获首届“荆楚十大好标准”称号。
自2009年起,我市连续成功举办了十一届中国·湖北咸宁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香城泉都”的城市品牌驰誉中外,咸宁温泉逐渐成为国内外游客来咸旅游的核心吸引物。
10多年来,咸宁温泉产业逐渐发展为面向大众的休闲、度假、养生、旅游场所。目前,咸宁城区已开发碧桂园凤凰温泉(栖凤泉)、温泉谷(状元泉)、三江森林温泉(梦蝶泉)、太乙国际温泉(太乙泉)、楚天瑶池温泉(逍遥泉)、温泉国际(天香泉)、汉商温泉(沸波泉)、长印温泉(浴恩泉)、叠水湾温泉(奔月泉);县市区已开发嘉鱼山湖温泉(二乔泉)、赤壁龙佑温泉(御风泉)、崇阳浪口温泉(桃溪泉)、赤壁春泉庄温泉等,全市合计13个温泉景区。
现状:经营大多惨淡
咸宁市文旅局副局长杨奇介绍,咸宁城区温泉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左右,2009年迎来行业井喷期,温泉谷、碧桂园、三江森林温泉、太乙国际温泉、楚天瑶池温泉等规模温泉企业,陆续进驻咸宁城区。
如今,它们发展如何?记者实地展开调查。
走进温泉谷泉世界,大门口张贴着“停业”通知,原因是“疫情影响”。门前广场能容纳数百辆的停车场却只寥寥停了不到10辆车,会议中心、餐饮部都已经停业了,只有集团旗下的公园道酒店还在正常运转。
公园道酒店大厅内只有两三名工作人员留守,记者停留的一个小时内几乎没有见到一名客人。酒店负责人马冉冉介绍,公园道酒店因为是新开的酒店,装修风格新,所以暂时开放,而温泉谷酒店自疫情后就一直处于停业状态。
随后,记者又来到三江国际森林酒店和碧桂园温泉酒店,了解经营情况。三江国际森林酒店负责人姜超文告诉记者,他们刚复工不久,现在每天只有零零散散的几位客人来此住宿,温泉池没有开放。
在碧桂园温泉酒店,记者看到,能容纳百余量车辆的停车场仅停放了30多辆车。而在酒店的温泉泳池售票区,推出了一定促销优惠,但在记者采访的1个多小时中,没有顾客咨询购票。
尽管暑期并非温泉旅游的最旺季,但近年来游客量下降却是不争的事实,几位从事泳装销售的店主也印证了这一点。
在温泉一号桥从事泳衣生意的方女士说,这几年泳衣销量一直在下降,“以前每天都能卖到100多件泳衣,去年只能卖到四五十件,今年受疫情影响都没开张。最主要的还是游客少了,尤其越来越难以吸引‘80后’‘90后’的年轻客户群体。”
做了10年泳衣生意的张先生说,政府限制“三公消费”后,对温泉行业的影响比较大,“很多温泉酒店以承接会议、接待为主,一旦进入大众消费时代,显得应变能力不足,后续的产品和服务跟不上”。
市文旅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市城区正在经营的温泉企业相比同期都出现营收下降的情况,总收入比2018年下降10%至20%。
困局:开发同质单一
记者调查了解中发现,温泉旅游虽然前景广阔,但我市大部分温泉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还主要是作为酒店配套服务和单独对外经营两种模式,这也成为我市温泉资源开发和景区温泉利用的主要模式。
马冉冉称,温泉谷从最开始针对会议配合服务到以目前以散客为主的中高端消费,经营模式变化不大,一方面为酒店住宿客人提供温泉服务,另一方面单独对外出售温泉服务的门票。碧桂园、三江温泉也与之类似,除了温泉酒店和温泉门票,在景区内还有早期开发的温泉足浴等小型项目。
姜超文说,城区温泉已经饱和,而且同质化的情况十分严重,“大家都是一个模式,市场就这么大,常常‘互相残杀’”。
随着散客时代的到来,尤其是80后、90后加入到温泉度假消费中,过去局限于疗养为主,以及“住+泡”的单一传统体验方式已经无法跟上消费者的需求,游客对于消费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选择也日趋多样化,温泉旅游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需要。
对此,杨奇说,长期以来,我市很多温泉企业采取低成本的取水开店的开发模式,导致很多温泉景区产品同质、主题单一、缺乏内涵,这成为制约温泉旅游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虽然温泉旅游是我市旅游产业最亮丽的名片,但消费者对温泉旅游的认知程度并不成熟。“消费者虽然知道泡温泉对身体有好处,但是具体有什么好处却宣传不够,对温泉可以‘冬病夏治’等知识都还是比较模糊的,因此温泉市场的内在潜力是很大的”,杨奇认为。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温泉的淡旺季明显、票务市场较混乱、缺少政策扶持、提档升级不足、服务质量不优、缺少夜间消费场所等因素也制约着我市温泉旅游产业发展。
出路:转型升级融合
困局正在打破。与咸宁城区市场寒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县市区温泉景区红红火火。
近年来,各县市区高起点规划、打造特色,推动温泉开发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吸引市民和游客的新热点。
打造特色,培养“个性”,才能鹤立鸡群。崇阳县浪口温泉度假区以“农夫·温泉·有点田”为主题,配套明清风格中式私人别墅、养生庄园、森林温泉中医养生堂等高端项目。赤壁市春泉庄温泉度假区定位为时尚精英及成功人士,突出文化度假体验,将三国文化、汤茶文化、田园文化融入现代酒店生活方式,追求古与今、东与西、低调与奢华的融合。这两家温泉度假区在淡季仍坚持营业,举办特色活动,呈现淡季不淡的喜人局面。
留住客人,需要通过观光、游乐、泡汤、健身、康养、美食、购物等形式,不断刺激游客的体验兴致。嘉鱼山湖温泉度假区,游客可以在湖边骑行、湖上体验快艇、水上飞机、沙滩排球等娱乐项目。崇阳浪口温泉度假区内规划有研学基地、书店、大型影院、超市、精品餐饮等配套场所,形成了“吃住行游乐购”一条龙的布局,适合家人、亲友聚会度假。
杨奇认为,选好“温泉+”的模式,是我市温泉旅游产业未来发展的态势。例如,“温泉+疗养”是把温泉健康养生的价值与日常的体检医疗、诊断、康复、疗养健身等一系列的手段深入结合,打造温泉康复疗养基地;“温泉+地产”是挖掘温泉在养生和旅游上的价值;“温泉+VIP+休闲综合体”,构建游泳、聚餐、开会、健身、打球、赏景、住宿等多功能休闲产业聚集地;“温泉+景区+文化”,搭载历史形成高端文化园,让游客消费不仅停留在花钱赏景的浅层次上,更上升为一种情怀;“温泉+水上游乐设施”,改善夏季沦为淡季问题。
杨奇说,今年,我市将对现有的温泉产业进行提档升级,形成多元化温泉产品体系,延伸温泉休闲体验的过程,降低温泉景区的门票门槛,引导游客的二次消费。将重点推动温泉企业与医疗机构、养老企业深度合作,打造康养产业。加大对温泉周边环境卫生的综合治理,对温泉的经营管理、市场乱象等方面进行规范与监督,引导温泉企业规范经营、有序经营。着力提升温泉景区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